最近台海又起风波——9月6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军舰从南海一路北上,穿越了台湾海峡小熊猫配资,引发不少关注和争议。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号护卫舰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号驱逐舰一同行经,东部战区发言人施毅大校表示,这是“滋扰挑衅”,中方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部队保持高度戒备并已采取有效处置措施。
这类穿航事件今年并非个例。早些时候,美国舰机已来过十多次,日本、英国等国也有类似行动。有人质疑:既然对方频繁过航,为何中方不派歼-10C等战机直接低空飞掠以示警告?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战略和法律两方面来理解:克制并不等于软弱,而是经过权衡后的选择。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9月2日,菲律宾、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南海黄岩岛附近举行了所谓“宣示航行自由”联合演习,演练内容以反潜、防空为主,出动了护卫舰、巡逻机和直升机等装备。演习时间恰逢北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国际目光集中在首都附近,南海则在同期出现了较大动作。演习结束后,加澳两舰没有立刻折返,而是继续北上,于6日早晨进入台湾海峡。加澳方面对外称其行动符合国际法、旨在维护印太地区安全,但中方对此明确表达了反对并派出海空力量跟踪。
展开剩余72%为什么中方选择以跟监与警戒而不是让战机飞掠?首先涉及国际法与误判风险。台湾海峡虽属国际水域小熊猫配资,但对双方都极为敏感。外军舰艇在海上有无害通行权,但当飞机低空掠过舰船上方,容易被视为威胁性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误判甚至引发冲突。历史上类似拦截已出现过险情──如美军巡逻机在中国附近与中方飞机相遇时曾发生接近对峙的危险情况。因此在台海这样紧张的海空环境下,避免激化风险是重要考虑。
其次是战略与舆论的考量。飞掠和低空“通场”确实能在短期内震慑对方,但也可能被对手和第三方拿来指责为挑衅,从而引发更多国家介入,扩大事态。此次加澳行动背后有美国影响力,而“五眼联盟”成员国之间常有协调行动。若中方每次都以高调动作回击,不仅军事资源会被消耗,还可能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被动位置。相比之下,通过全程跟监、保持一定距离、同时在外交上表达谴责,可以既维护主权关切,又把握道义高地。
再从实力对比和长远目标看——加澳的舰艇实力并非无懈可击,“魁北克城”号排水量不大,“布里斯班”号虽有较新装备,但单舰独自对抗并不占优势。中方在海空力量上的发展更侧重于系统性提升:更多舰艇、更先进的战机和联合编队运作能力。短期的战机飞掠可能解气,但不利于长期维护台海和平与最终目标的实现。耐心等待、积累实力、在必要时刻有更有力的回应,这才是更稳妥的策略。
今年以来类似过航事件频繁出现:2月有加拿大“渥太华”号,6月有日本“高波”号和英国“斯佩”号,加之美国多次过航,台海像条“国际通道”一样热闹。每次中方基本都采取跟监、警戒的方式,没有轻易升级为空中拦截或武力对抗,这既是为了风险控制,也是为了避免给西方媒体和国际社会制造炒作的机会。毕竟一旦发生擦枪走火的事件,后果难以预测。
舆论方面,社会上有声音呼吁更强硬,也有人赞同克制。军事评论员指出,飞掠虽然能吓住人,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推进长期战略布局,才是更重要的道路。加澳过航后,国际反应分化:台湾方面把此类行动视为支持;美方默许或淡化;其他国家则观望。中方通过跟监与外交谴责,最终让事件没有继续升级。
总结来说小熊猫配资,中方之所以没有选择战机低空飞掠,既是出于对国际法与误判风险的顾虑,也是基于长期战略和舆论考量。克制不是示弱,而是一种以更大格局维护核心利益的策略。台海和平需要实力做后盾,也需要理性与耐心。希望各方都能别再挑衅,维持台海稳定符合所有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发布于: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